摘要:“妳知道麽,我感覺特別的荒謬。她的手裏拿著壹部全新iPhone 5s,在我鏡頭下,卻空手拆解和煉制了一整天的iPhone 3GS和iPhone 4。”10月23日,在廣東汕頭貴嶼鎮,來自美國的攝影家史丹利面色凝重的對記者說。他的身後,是堆積如山的來自全球各地的顯示器、手機等各種報廢電子產 品。
蘋果:全球“電子垃圾”最大制造商?
多年來,貴嶼鎮這個彈丸之地吸引了全球諸多攝影家和環保人士實地考察。但最具諷刺意義的是,讓這些攝影家和環保人士對貴嶼等地現狀憂心忡忡的元兇,正是來自他們的國家和所屬的高科技企業。
回收的舊蘋果,不包括內地
過去的24年間,蘋果公司總共回收了超過4.21億磅的電子廢舊品,但是,這並不包括中國內地。
“我有一個報廢的iPhone3,蘋果可以回收麽?”
“沒有回收壹說。”
“一直沒有這樣的活動麽?”
“一直沒有。”
“之前不是有消息稱,蘋果計劃在國內回收舊iPhone麽?”
“抱歉,我們沒有得到這樣的消息。報廢的舊iPhone只有妳自己處理了。”這是在11月19日,蘋果官方售後客服和多家實體店給記者的回復。
“我都不知道幾年前的iPod touch、iPod nano和iPad可以拿來幹什麽!”“果粉”梅勇壹邊感到頭痛,壹邊把玩著最新購買的iPhone6Plus。“最初的iPhone3送人都沒人要,後來就隨便賣給回收電子廢品的人了。”
記者調查得知,對於不少果粉而言,在蘋果沒有回收政策的情況下,廢舊蘋果產品“處理”途徑只有三條——放在家裏“吃灰”,轉送給爸媽或者親戚,最多的是直接賣給二手市場,然後神秘消失。
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蘋果iPhone正式在內地上市以來,目前內地市場上擁有近3000萬部iPhone手機。
“盡管中國市場上的大部分iPhone都是在2009年之後投入使用的,但隨著更新換代的加快,這些產品全部報廢只是時間問題。”長期研究貴嶼電子垃圾問題的嘉興大學杜歡政表示,實際上iPhone3和iPhone4,大部分都已報廢,這些報廢的手機最終流向值得所有中國人關註。
跟其他智能手機壹樣,iPhone手機內含危險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需要用恰當的方式來處理掉。根據記者了解,蘋果公司從1994年就開始回收自己的廢舊產品,蘋果自稱在全球95%的市場都有回收項目,遠高於戴爾和惠普最近公布的低於20%的回收水平。
“過去24年間,蘋果公司總共回收了超過4.21億磅的電子廢舊品。”今年5月,蘋果環境事務副總裁、曾擔任美國環保署官員的麗莎.傑克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表示。
但是對於蘋果而言,這24年間的電子廢舊品回收地區,並不包括中國內地,蘋果的回收計劃也從未將中國內地包含在內——盡管以iPhone為首的蘋果產品,都生產自中國內地。
最近幾年,環保組織多次批評蘋果的供應商汙染鏈和廢舊電子產品有毒汙染問題嚴重,麗莎.傑克遜對此回應表示,“正在考慮與中國公司開展合作。”不過,她並未透露這家中國公司的名字。
此後有消息稱合作公司為深圳格林美。根據記者了解,該公司是壹家再生資源和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企業,2010年登陸深圳中小交易板。記者未能從該公司證實與蘋果合作回收廢舊手機的消息,而證券人士則稱這消息更像來自“資本市場的炒作。”
“最終,數千萬部iPhone手機都將成為電子垃圾,並流向貴嶼。”杜歡政表示。
國內國外雙重標準
采用雙重標準的不止蘋果,某知名PC企業在國內采用免費回收電腦方式,在國外卻采用折價回收方式。
根據麗莎.傑克遜的說法,在美國,蘋果回收的廢舊電子產品都交給第三方回收公司處理,並支付處理費用,然後回收公司也會給蘋果公司相應的回收收益。
不過,這些回收公司,並不會將回收的蘋果手機等廢舊電子產品以填埋等方式處理,而是“出口”轉運,傾銷到中國內地。
歐盟禁止對外出口垃圾,但走私很嚴重。盡管美國不斷在要求電子垃圾要被送到收集和回收中心,但美國企業卻可以合法地將電子垃圾出口到國外,因為美國國會還沒有批準《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
出口傾銷到中國等地的原因很簡單:西方的安全法規使處理電子垃圾的成本很高,向發展中國家出口電子垃圾要比自己處理便宜10倍。而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可以去處理這些有毒電子垃圾 。
從經濟角度計算,美國人如果自己處理電子垃圾需要花300元,如果他們非法出口到中國,只需要花100元。
盡管非法的電子垃圾交易的準確數字無從得知,但全球各界環保專家們都贊同,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全世界多達70%(每年約2000萬到5000萬噸)的電子垃圾都被運到了中國,剩下的大部分去了印度和非洲國家。
這意味著,盡管蘋果在內地沒有回收政策,但在雙重標準之下,蘋果過去24年回收的4.21億磅電子垃圾,大概有3億磅最終又回到了中國內地。
實際上,采用雙重標準的並不只蘋果壹家。以某知名國內PC企業為例,盡管該企業在國內啟動了免費回收服務,但根據記者調查,該企業各地專賣店的銷售人員對此都不知情,而且該企業在國內回收產品也不提供任何補償,回收量有多大也不透明。
相反,在加拿大,該企業卻采用折價方式回收自己的產品——這些報廢的電子垃圾,如同iPhone壹樣,大部分又回流到了貴嶼鎮等地。
回收煉制的甚至還有全新產品。 來自美國科技網站TechinAsia的報道稱,貴嶼垃圾處理集散地不僅聚集了來自全球的舊計算機以及其他電子產品零部件,並且還有來自惠普、三星和松下等公司幾乎全新,但因存在部分缺陷而無法出貨的產品,還有AMD和英特爾沒有使用過或準備返修的芯片。
這真是最具諷刺意義的事,目前全球大部分PC、顯示器和手機等電子產品都在中國南方的工廠生產,但最終結局又回到了距這些工廠不遠的電子垃圾場,讓貴嶼鎮等地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場”。
政策標準的缺失
誰應該對電子垃圾的汙染負責?政府、企業還是用戶?從上世紀90年代貴嶼成為“電子垃圾之都”時候開始,就沒有壹個答案。
2010年,綠色環保組織的誌願者把安徽小女孩的照片印成壹張碩大的畫紙,貼到壹個熱氣球上,來到惠普總部示威:“相當數量的貴嶼鎮兒童,都患有鉛中毒”。
但公平而言,這並非惠普壹家的責任。無論對哪個國家,哪個企業,電子垃圾都是壹個燙手的山芋,是科技社會的腫瘤。
在歐洲,電子垃圾的處理由生產商全程負責,其中2003年1月歐盟發布的兩個指令——RoHS(限制使用有害物質指令)和WEEE(廢棄電器電子設備指令),對電子產品綠色制造和廢棄電器電子設備的防治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WEEE指令》規定,生產者承擔建立和經營回收體系的全部經濟責任,要求經銷商免費回收其銷售的產品及類似產品。
在日本,電子垃圾由消費者承擔,美國較為靈活,由政府與廠商協作解決,唯有中國是“三不靠”。
誰應該對電子垃圾的汙染負責?負責管理公共產品的政府?生產這些垃圾的IT企業?還是每壹個使用電腦和手機的人?從上世紀90年代貴嶼成為“電子垃圾之都”時候開始,就沒有壹個答案。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和使用大國,對於廢棄後的電子產品處理法規壹直處於缺失狀態,由此造成了我國壹些處理廢棄電子產品較集中的地區出現處理過程嚴重汙染環境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現象。。中國內地壹直到2011年1月1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才開始正式實施。空調、洗衣機、電視機、錄像機、DVD、MP3播放器、遊戲機、傳真機、計算機及顯示器、鍵盤、鼠標、掃描機和打印機等,都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正規回收拆解”——簡單而言,就是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將實施集中處理的原則。
這是國內對電子垃圾產品回收處理的第壹部法規,但是,淘汰最快、數量最大的手機並不在回收管理條例之列。
“從這個角度來說,蘋果在國內沒有回收政策,某種程度上也是基於法律方面的考慮。”相關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從法律角度而言,回收管理條例也並未強行要求生產廠商有回收的責任。
實際上,回收鏈條上,包括聯想、戴爾在內的各個PC廠商與手機廠商也大多設有電子產品回收點。每年各廠商都有預算投入這塊賠本的“生意”,但廠商的電子垃圾回收壹直收效甚微。
“這些回收點基本收不上來什麽東西。”在北京,負責回收的某PC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由於廠商收購價格往往低於市場價,使得消費者不願意賣給他們。並且,廠商設置的回收點也很少,並不方便。
諾基亞從2005年開始,在中國大陸約300個城市的700多個服務網點設置了廢舊手機和附件回收箱,到2010年年底,才累計收集到160余噸廢棄手機及附件,與流向個體或二手的廢舊手機相比,這個數量微不足道。
利益驅動下的危險交易
中國商人收購電子垃圾,從美國人那裏拿了不少錢。
根據2011年出臺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其中的“集中處理”,即對拆解企業實行審批準入。自2012年至今,已有90多家企業獲得拆解資質。
如果按照正規的處理方式,諾基亞、蘋果的這些廢棄手機會送到所在城市的電子垃圾處理企業,變成各種塑料和金屬粉末,進入另一個產業循環。
目前來看,這些“正規軍”的生存都很不理想。“每年北京流向市場的100余萬臺廢舊電視部分掌握在一些回收大戶手中,他們掌握著定價權,現在一臺廢舊電視機的報價大概在90元左右。這對於企業來講,成本實在是太高了。”華新綠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產能不足是正規拆解企業的普遍問題。
“我們的拆解成本壓力也很大,甚至是虧錢的。”在重慶,一家獲得拆解資質的企業負責人對記者稱,如廢棄冰箱壓縮機和箱體隔熱材料中的氟利昂,要想不對環境產生危害,就需回收到專門的儲藏罐中。類似的還有,電視機顯像管中的玻璃物,含有氧化鉛。這些物質要在拆解基礎上被充分分解掉才能保證不危害環境。這還只是第一步,在有害物妥善分解後,還需進一步對一些材料進行處理使它們能進入再生環節,循環使用。
在這種情況下,2012年7月,中國開始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征收基金,簡單來說就是由企業來繳納基金,再把這些基金作為補貼的形式發放給拆解企業。其標準是標準為電視機13元 /臺、電冰箱12元/臺、洗衣機7元/臺、房間空調器7元/臺、微型計算機10元/臺。
但是目前來看,這個標準中間環節較多,很多企業對這筆錢也頗有怨言。“許多正規拆解企業回收廢舊電子產品時,不僅不付費,還要向企業收取壹定的電子垃圾處理費。為此,不少企業寧可將廢舊的電子電器賣給個體戶。”一位環保人士對記者抱怨,經濟利益肯定是企業考慮的第壹要素。
就這樣,在利益的驅動下,電子垃圾回收在中國成了一條隱秘而龐大的危險產業鏈,這甚至包括貴嶼這個“全球最毒地”的造成原因。“值得反思的是,貴嶼等地的現狀,並不僅僅是國外企業造成的,我們自己也難辭其咎。”國家環保總局研究員吳玉萍就曾公開表示:中國商人收購電子垃圾,從美國人那裏拿了不少錢。
東記環保回收 本文來源:cnbeta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