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臉書「賺Like」,貼出膠樽回收機的信息準沒錯。膠樽回收機,就是會掃描樽身條碼,然後芝麻開門般開口接收瓶子,再跟手奉上還按樽押金或消費優惠的設施。
臉友看到這類帖文反應熱烈,與其說是對回樽機的期待,我倒覺得是大家是對可信賴回收系統的冀盼──可是盼着盼着,還未見家鄉。這就是今日港府對於民生措施的施政速度,堪稱龜速,要經歷顧問研究和連番諮詢,反正就是「等,寂寞到夜深」。(不得不提的是,香港速度有時也可以「瘋速」,跳過以上程序,直接速遞到立法會三讀,令人不安的「特事特辦」。)
當我們繼續蹉跎,人家的膠樽回收機已進化到2.0、3.0的境界。聽過這織夢故事:某內地公司的回收機不單涵蓋膠樽,連廢紙、金屬、舊衣、玻璃都可回收,分門別類、兼具秤重功能,提供即時計費獎賞。大熱天時設施內溫度太高,會自動開啟風扇散熱;凌晨時分,臭氧消毒系統還預設了程序管控衞生。
這家公司成立不到兩年,已經在內地鋪建了一萬組回收設施。
故事未完。
主事人明白,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或者在意地球先生安危者,自會投入使用回收機;但物質優裕的新生代未必在乎這一個幾毫。要激勵他們參與,就要諗計,譬如把回收與飼養電子寵物來個crossover。回收商推出應用程式,讓你每次投入膠樽、鋁罐後,便能為自家的電子狗贏得電子飼料,看着牠健康快樂地「成長」,設計猶如瘋靡一時的「電子雞」。這樣既能讓年輕人獲得擁有感、參與感,進而養成回收習慣,也能為業者增加貨源。
過去一年,聽多了內地人嚷着「去餵狗」,回收變得更有趣味。習總喊起「垃圾分類是新時尚」,就恍如下了「搞回收有運行」的詔令,鼓勵大家努力織夢。只是,夢醒後總得面對現實,回收系統再多花招,也要回答如何支撐得起營運開支、如何創造盈利等關鍵問題。
總結外國成功落實回收機的經驗,離不開法規配套,特別是要求飲品生產商承擔財政開支,支持回樽機的營運。這,也是香港有了十多年膠樽回收機,卻無法開花結果的原由。
環保署計劃今年下半年將設置五十至六十部膠樽回收機,擺放到人流較為密集的公眾地方或政府設施。大家看到不妨繼續點讚,但請務必繼續要求當局落實法例配套,不然光靠硬件,容易落得一場興奮一場空的春夢。
朱漢強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2019年4月23日《明周》